每个人,都有一些坏习惯,有些人是抽烟喝酒,有些人是强迫症,拖延症,诸如此类.难道我们不知道他不好吗?当然知道,可是为什么就是改不了呢?有些真是本性使然,有些则是因为没有运用好的方法,特别是在劝说他人改掉坏习惯的时候,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,反而加剧了对方的抵触情绪。
比如说,你劝人戒酒,好说歹说把道理讲的不能再明白了,对方也发誓下次再也不喝了,结果一不小心又破戒了,你加重语气表达生气和失望的情绪,责怪对方毅力不够,让他诅咒发誓下不为例,结果呢,能戒就戒的毕竟是少数,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对方破罐子破摔,顺便把你们的关系也摔破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 首先,你把主要精力用来说明这件事不好,本身就有问题,坏习惯之所以难改,不是因为对方不知道,而且恰是因为知道了又改不掉,所以就形成了一套自我合理化的说法,在这种情况下,你越是强调这件事的坏处,人家就越是有逆反心理。其次,就算对方真的有心改正,通过赌咒发誓增加他心理负担的方式,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做法,人非圣贤难免动摇,万一一时糊涂,犯了戒,想起当时说了那么重的话,结果就只能是堕落得越彻底了。
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讲过一段很妙的话:坏习惯就像一只猫,想把它弄下楼,别指望把它一下子从窗口扔下去,你动静越大,它抓得越紧,就算扔出去,你也会受伤,那怎么办呢?你得把它一点一点从楼梯上引下去,怎么引呢?就是通过小而具体的承诺,一步一步的达成目标。比如,你说要减肥,“要么瘦,要么死”这样喊口号有用吗?真有用的话,世界上就没有胖子了!与其让对方保证一定要瘦下来,一定要瘦多少斤,倒不如把这个大目标化解成为具体可执行,而且做起来也不是那么难的小项目,例如:保证每周去跑步两到三次,或者更具体更好的说法是,能不能保证每2天跑步一次呢?总之就是越具体越好,越有操作性,越能落到实处越好。
其次就是犯错能补救,就是说事先就要跟对方说明补救性的条款。什么意思呢?在劝说对方的时候,除了让他做承诺,还得说好,万一你一时糊涂,没能遵守承诺可以怎么补救。比如,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,减肥的时候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晚上一定不能吃宵夜,忍着忍着,最后夜深人静,实在忍不住了,怎么办呢?泡面烧烤可乐,全想起来了,辛辛苦苦饿一天,是一顿回到减肥前的,这个时候,你的意志力已经崩溃了,反正都是错,不如做得爽一点,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,就是因为事先没说好犯错的时候怎么办,一定不能吃宵夜,这只是个口号,真正有意义的事,实在忍不住想吃点宵夜的时候应该怎么办,应该吃点什么呢?而这就是一个补救性的条款。简单说啊,就是与其冰箱里什么都没有,最后饿的受不了叫外卖,还不如备点应急的食品,防止万一坚持不下来,总比临时起意买一堆垃圾食品来吃好吧。
能不能说服人,并不是看你嘴皮子溜不溜话说的好不好听,而是看你有没有揣摩人心的智慧,你要能深入的去理解人们做一个决定,保守一个承诺,改变一个习惯的内心活动,才能成功的说服他人。